流氓兔marshmallow

《三国志》及相关文献和衍生作品阅读笔记01

#认真读史料做笔记真的会把自己逼成考据党 然而我只是个半吊子#

#若无特指 文中的‘纪录片’皆为央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的简称(该片共六集其中第五集讲东吴集团和赤壁之战)

 #日常测试定时发布功能#

先来了解一下撰写《三国志》这部史书的作者—陈寿—比较理智的蜀汉老(亲爹)粉

却屈于曹魏(晋承魏统)的强盛不得不在撰写《三国志》采用曹魏纪年(否则《三国志》可能无法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史'也无法顺利出版流传下来) 并且用隐晦的方式赞誉故国先主 然而我们孙大狗和二狗子在陈寿眼里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君主(sad...)

也许 东吴为主的正史(官方记载)可能只能翻江左一带的地方志了吧

这么一想 我真的有点想给三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以东吴纪年为时间线汇总编排出‘东吴纪年历史线’不过这工程量可能要很久很久以后了哈哈哈

网上搜索陈寿的资料大多千篇一律 纪录片有关陈寿的叙述倒是干货满满—

(纪录片)旁白叙述中明确指出 蜀人陈寿-‘为那个风云诡谲 波澜壮阔的 也是英雄豪杰辈出的百年书写历史的就是蜀人陈寿’

陈寿是四川南充人 当他刚满周岁的时候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  48岁的陈寿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着手为那个刚刚离去的百年撰写历史 

修史者 不虚美 不隐恶 因此当权者不太喜欢他们

中国古代社会 在必也正乎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圣训之下 正统观念成为一切社会价值基准的判断 也是王全社会最高的社会伦理

但是 面对一个三国鼎立的时代 以哪一方作为承嗣两汉正统 史家陈寿必须要做出选择

编著《三国志》的时候 他是晋臣 正如《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 在《三国志总目提要》中所言伪魏是伪晋矣 其能行于当代哉既然晋承魏统 不以魏为正统他的著作有可能在当世流传吗

因此 无论陈寿对故国有多么深厚的情感 他也只能以曹魏为正统这是由不得他选择的 

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帝王的传记用纪 其他人用为正统

曹操-帝王纪 刘备-先主传 孙权-吴主传

☆(很有意思的是)《吴主传》行文当中却从不称吴主 而是直呼其名 记事都是权……权…… 在《蜀书》里则称(刘备刘禅)先主后主

(再一个有意思的例子)陈寿记载的《三国志》中曹操/丕死叫-因为他们是‘正统’但是孙权死叫-那是诸侯待遇 照理说他先主(刘备)也应该用薨 但是他先主没有薨他先主用的-中道崩殂 崩殂二字同义-像这样的专用字义同义替换字词 表现了他对故国君主有某种特别的待遇

 

经过10年时间的搜集整理最终编写出《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 和《吴书》二十卷 三部史书总称为《三国志》到了北宋时期 这三部史书合为一种雕版刊行后世对陈寿的评价是-善叙事 有良史之才

然而这个有良史之才的陈寿 同前辈史家司马迁 班固一样 都有着不幸遭遇 就在陈寿三十一岁时蜀汉被曹魏所灭 两年之后司马炎篡位自立建立了晋朝 短短三年之中 两次亡国三易国主 作为一个博学正直而又敏感的学者(不知道纪录片文案组以何得出陈寿的性格为人的)陈寿心中承受着怎样一种痛苦可想而知

 

有关纪录片其他有意思的地方这里也记录一下

-纪录片里'草船借箭跟诸葛亮真的没关系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学者一脸‘还要我重申解释几遍’的无奈哈哈哈

——典故来源:孙权木船借箭 

-航海技术哪家强—历史上内陆第一支到达台湾的舰队来自东吴

-刘备以性情相契用人 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用人 而曹操则是以权术相取用人——《廿二史札记》赵翼(清)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抑吴

他亮叔脑残死忠粉·罗大历史同人大佬 在写'东风是如何产生的'这设定时 带着千把米滤镜过度给他偶像加戏顺手又黑了嘟嘟一把导致亮叔和周郎人设重度ooc —— 

神棍亮叔 妒妇周瑜XD

-在北风盛行的隆冬季节形成东风的关键地理条件其实是人为创造的 

而决策者 则是此次战役的军事统领——周公瑾

 ☆赤壁之战中关键要素-东风 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周瑜决策的火烧乌林之战-在以北风为主导盛行的隆冬季节因对岸(乌林)彻夜的大火而产生湖陆风也就是东南风

 湖陆风相关的地理知识来自纪录片中学者的解释:(三国时期)赤壁所处的云梦泽比现在大得多水量也充沛得多 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 产生湖陆风的几率是很高的 所谓湖陆风就是

     ☆太阳照射下 陆地升温快 热空气往上升 湖面上的风(向陆地)过来补充 这叫做湖风

     ☆太阳下山后 湖面水温高 热空气往上升 地面的风就吹向湖面 这就是陆风 这个陆风的方向正是周瑜他们战斗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 赤壁(东吴军队)与乌林(曹魏军队)隔江对峙 赤壁之战前夕火烧乌林 对岸水面热空气上升 大战发生时  来自东吴军队所在的陆风吹向江对岸也就是东南风。为了搞清楚湖陆风-东南风在赤壁之战产生的原理和具体过程 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并且结合战况地形图做了补充。

*战况:赤壁初战,曹军败退,连舰于乌林上下的长江北岸,联军则陈兵于赤壁左右的南岸沿江,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因兵力悬殊,联军无力应对持久战,周瑜遂采用黄盖诈降、火烧连营、精锐随后猛攻之计,迅速从赤壁前沿阵地,溯江西进,中流发火,其时东风盛猛,延烧岸上营落,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沿程溃败,遭受重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联军乘风破浪,终于直捣曹操大本营乌林①《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上图来自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文字记载复原绘制的地图

并且注意图中标有赤壁两处赤壁真正位置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根据文献论述的可知因当年赤壁一役战线拉的很长 并且现今两地都有曹魏时期的古兵器遗物挖掘出土 故争议不断 不过根据作者论述以及我目前搜集查阅分析的资料可知赤壁-乌林战线图中北部赤壁(百人山对岸)为战初遭遇战发生地点-现今湖北省蒲圻市(已于1998年更名为赤壁市) 南部赤壁(乌林对岸)则是决战之时风助火势连烧曹营发生的地点-现今湖北省洪湖市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地理著作。作者郦道元治学、为人,严肃认真,在写作《水经注》的过程中,除了亲自到野外作实地调查外,还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引用的书籍多达四百三十余种,又有汉魏间的大量碑刻,该书是北魏以前我国古代地理科学的总结,科学价值很高。“赤壁之战”在他的《水经注·江水篇》乌林至赤壁河段中,有着极其明确的记载,而且沿程所记地物十分详尽。我们用郦道元在该河段所记载的地物,即自下乌林以东迳陆口、练洲、练浦、蒲矶山、蒲圻洲、蒲圻县、白面洲、鱼岳山、金梁洲、渊洲、长洋港、沙阳洲、沙阳县、龙穴洲、百人山、赤壁山、大军山、小军山等等地物,进行古今对应复原,发现他所叙述的山川形势和今天的地理形势以及历史记载都相符合,可以一一确指,所不同的只是古今河势有较大的变化。

*《后汉书·献帝纪》所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的战争形势相符合。

*曹魏兵力虽强,但战线也因此拉得很长,自洞庭湖口至赤壁以西,皆为曹军所据,

*下乌林。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曰:“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其故址即今洪湖市东北的乌林村,史无疑义。谢枋得①《湖北通志》卷6山川嘉鱼县赤壁山注引。曾用古遗物予以证明。他说:“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

*和百人山隔江相对的赤壁山,即为周瑜与黄盖诈魏武所起处的赤壁,《云麓漫钞》指明即今武昌西南长江右岸的赤矶山,从其与纱帽山隔江对峙分析,赵彦卫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今赤矶山附近,山峦重叠,遗憾的是临江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因开山取石已夷为平地,昔日滨江险峻形势,已经一扫而光。但当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内、江边,捡到和赤壁市赤壁博物馆展示的相同的箭镞等战争遗物,同样可以证明赤壁初战的赤壁即为今之赤矶山。

 

☆目前根据我搜集整理的资料分析可初步得出赤壁-乌林战线图中北部赤壁(百人山对岸)为战初遭遇战发生地点-现今湖北省蒲圻市(已于1998年更名为赤壁市) 南部赤壁(乌林对岸)则是决战之时风助火势连烧曹营发生的地点-现今湖北省洪湖市

☆据此我结合上文中提到的东风形成的地理因素加了标注这样就很清晰了-


然而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 并没有把火烧乌林的头功 记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周瑜名下.....(尊刘贬曹抑吴的评价真不是白来的)

不止江东才俊 他阿瞒叔真的被罗贯中黑惨了哈哈哈

—所以说拆解重组甚至虚构史书的同人小说行不得啊(金庸说他老了以后时常感到不服(不满罗贯中黑我东吴子弟)甚至想写一部以东吴为主的‘三国演义’长篇小说)哈哈哈大佬就是大佬 可惜他没写XD



注:文中带*号的文段皆出自《赤壁古战场历史地理研究》作者:张修桂(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 [中图分类号] K236; K9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89(2004)03 094 011

出自文献的考据出处则直接排版在文段后




评论(13)
热度(178)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流氓兔marshmallow

人生在世 嗑粮吸汪

© 流氓兔marshmallow | Powered by LOFTER